校园新闻丨市教育系统妇联在我校举办“幸福一家人”家风宣讲活动

发布时间:2023.11.14  

作者:信息处   

来源:    

点击数: 1254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部署要求,推动新时代家庭观成为广大教职工家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市教育系统妇联将于11月中旬开展主题为“幸福一家人”的家风宣讲活动。

1.jpg

2.png


2023年11月13日下午,“用爱点亮生命的色彩”家风故事宣讲在我校振音厅隆重举行。市教育局统战与群工处处长、市教育系统妇联主席、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江莉出席活动。我校吴建东书记、校长携全体师生聆听了宣讲。活动由我校袁静遐老师主持、徐君、孙卓君老师担任手语翻译。

3.png


朱文彬宣讲

我校工会副主席、家风宣讲团首批成员朱文彬老师的宣讲带领大家走入他的家庭,一个个爱意流淌的故事,温暖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灵。

4.jpg

5.png


颁发聘书、获奖文件

江莉处长向朱文彬老师颁发宣讲团聘书,入选首批宣讲团的成员由“最美家力量”家风故事现场评选活动一等奖的获得者组成。

6.jpg


揭牌仪式

为了鼓励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家风故事的宣讲与学习,我校成立了“家风大讲堂”,江莉处长和吴建东书记、校长为苏州市盲聋学校“幸福一家人”家风大讲堂揭牌。

7.jpg


领导讲话

江莉处长给全体师生送上了真挚的寄语。

8.jpg

寄语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校园,共同参加苏州市教育系统家庭文化季“最美家力量”家风故事首场宣讲会。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朱文彬老师的家风故事,生动感人,很受启发。

一直以来,苏州市盲聋学校妇联在学校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参加教育系统妇联组织的各项活动,先后获评苏州市女职工康乃馨服务站、苏州市巾帼文明岗、“苏州市三八红旗手”、“妈妈驿站示范点”等荣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最美劳动者”、苏州市优秀班主任等等。在这里,看到了在特教岗位上默默无私奉献大爱的老师们。是你们,让在座的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微笑。盲聋学校是优秀的,盲聋学校有爱的,盲聋学校也是有战斗力。在此,向盲聋学校的全体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家风宣讲活动。习总书记说,“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部署要求,推动新时代家庭观成为广大教职工家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市教育系统妇联在市妇联、市委教育工委的要求和指导下,于今年6月起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家庭文化季活动。本次活动包含,“最美家力量”家风故事现场评选、《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主题读书分享会、家庭才艺大赛现场评选。各活动受到了各直属学校(单位)妇联大力支持、踊跃参与。苏州市教育系统妇联在各单位开展的基础上,择优进行现场评选。其中,获得家风故事现场评比的一等奖老师作为首批宣讲团成员,进行家风故事宣讲。旨在让家风建设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所以,借此机会,我对老师同学们提两点希望,供大家参考。

首先,希望老师们,继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以今天家风大讲堂揭牌为契机,让传承优良家风更有力度。以家访为实践渠道,家校协同落实家庭教育,宣传家风文化促成长的故事,凝聚教育合力更有温度。以“演家风”、“颂家风”、“画家风”等多种呈现形式,在活动中涵养家国情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铸魂笃行更有高度。

其次,希望同学们,要把握传承优秀家风的内核,推动家风智慧内化于心。在家,以“孝”为核心,注重孝道文化的传承,在家庭中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和理解父母。在校,以“和”为核心,注重和谐精神的传承,以“班级”为家庭,注重与同学的和谐相处,尊师重道;于己,以“严”为核心,注重自律,自觉遵守校级校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勤奋扎实的学好知识与技能,向真向善向美。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爱点亮生命的色彩,共同努力将苏州市盲聋学校打造成为苏州教育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为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3.11.13



之后,吴建东校长陪同江莉处长一行实地参观了我校的“家风大讲堂”宣讲活动基地——临柴书屋,江处长鼓励更多的教职工利用好这块阵地参与家风故事的宣讲活动,传承优秀家风,更好地履行特殊教育使命。盲聋学校是优秀的,盲聋学校有爱的,盲聋学校也是有战斗力。携手用爱点亮生命的色彩,努力把苏州市盲聋学校打造成为苏州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9.jpg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用心,用爱,善待每一个你生命中遇见的人!让我们努力跟随祖辈们的足迹,继承优良的家风,严格的要求自己,心存大爱,努力工作,做一位称职的人民教师!”

10.jpg

图:李磊、史冉冉

文:朱文彬

编辑:程盼盼

审阅:朱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