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之园叙事(二)——我鼓励他,他温暖我。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信息处   

来源:    

点击数: 795


教师简介

柏佳美,大学本科,

特殊教育专业,

中共党员,二级教师,

专职巡回指导教师。

1.webp.jpg

我真的了解他吗?

去年此时,我进入到某小学支持该校融合教育工作,因此认识了一位随班就读的学生,读四年级的小A。初见小A,我发现他眼神有些呆滞,是个在老师印象中没有问题行为,只是因为智力障碍而导致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在期初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后,按照制定的目标计划,我帮助小A进行了相关课程的训练学习。我十分期待给他上课,我想听话的孩子配合度高,那么个训效果也应该会好,因此自己内心也十分期许能够看到他的进步。

经过半个学期的课程(每周一次),和小A逐渐熟悉之后,他开始释放“天性”了,加之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课程到了后期逐渐进行不下去,小A对我的课回应反馈的内容越来越少,甚至开始违抗指令,有时会在个训课中突然起立走到一边,开始我会给他一点放松时间,耐心等待他消化情绪后回来上课,或者冷处理,不让他觉得他的行为会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他跟我发脾气的“可爱的”行为逐渐频繁,会跺脚尖叫。这也让我开始有点崩溃,怎么会这样呢?这和我印象中的小A不一样了,我真的了解他吗?

2.webp.jpg

别着急,慢慢来

深究他不愿意配合的原因,我想会有几点:任务枯燥缺少趣味、技能有难度害怕自己无法完成、缺少同学陪伴等等,但细细想来,也许是我的急于求成放大了他的情绪,采用严格的策略导致他更加抵触。

要想小A来接受我,我需要真正从观察中了解他,从内心去理解他、接受他。

通过集体活动和进班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模仿同学的行为,注重在集体中的参与感,平时缺少玩伴。于是我邀请了一名低年级的男孩来和他一起进行活动,将课程任务落实到游戏比赛中去。小A对同伴的加入十分感兴趣,因此学习技能也更加快,在比赛中的胜出体验也加强了他的信心。到学期末,小A基本达成了目标。这一过程中,我始终鼓励着小A,也提醒着自己,别着急,慢慢来。

3.webp.jpg

等待回响

上学期我无法继续邀请到同伴与小A一起,于是,我做了那个同伴。他兴趣狭窄,我邀请他来和我一起尝试拼搭、尝试视觉追踪游戏,起初他依然是拒绝的,我边玩边尝试邀请他,慢慢的他也愿意来看看我在做什么,试图加入我的游戏。和小A的相处中,他变得更加主动,也在慢慢接受我。某天一大早,我刚走进资源教室,小A已经到了,他看见我出现立即主动关心地问我“你去哪了?”“你是怎么过来的?”“你吃早饭了吗?”“我们秋游了,就你没有来”。这一系列的主动提问让我倍感惊喜,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非需求表达以外的主动发起对话,我们互相交流着最近发生的事,他也会邀请我一起进行游戏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小A都没有情绪问题行为,在注意力、精细动作和认知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4.webp.jpg

我鼓励他,他温暖我。前期我总是头疼如何让他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但忽略了他的情绪感受。放慢脚步,真正去理解尊重他,他的主动便是最好的反馈,我们都会因为每周一次见面而变得更加开心,不再是负担。尽管他受障碍影响,记忆力也差,但也会主动积极与我分享他能够记得的事情以及自己新的收获。在这些时刻,我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之大,我仿佛听见“嗒”的一声按动开关的声音。

5.webp.jpg

6.webp.jpg

图文:柏佳美

一审一校:马晨

二审二校:教科室

三审三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