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研 | 数学与安全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4.12.05  

作者:信息处   

来源:    

点击数: 434

11月28日,李艳老师面向校内教师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跨学科主题研究课《垂线2》。本节课将数学中的垂线段原理与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路线规划相结合,旨在通过这一创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初步探索 精心准备

在课前准备阶段,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出谋划策,想出了多种备课思路。李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准备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逃生自救相关的图片、资料,以确保课堂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1.png


深度融合 精彩呈现

在课堂上,李老师首先通过播放逃生自救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紧迫感。随后,她引导学生关注了视频中人物的逃生路线选择和行动,并介绍了避难所、疏散点等安全知识,为后续的逃生路线规划打下了基础。

在例题分析环节,李老师以小红家附近的疏散点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了垂线段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通过小组讨论和测量验证,学生们掌握了如何画出最短逃生路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增加了时间因素,引导学生计算了不同逃生路线的实际距离和所需时间,进一步巩固了垂线段最短原理的理解。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们还设计了知识链接环节。他们引导学生思考了垂线段最短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行横道的行走路线、操场跑道的选择等,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垂线段原理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2.png

3.png

4.png


互评互议 精准复盘

课后,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评课活动。他们一致认为,这堂跨学科主题研究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垂线段原理的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逃生路线规划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教师们也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在最后的例题讲解时,能否将有河的情况再解释清楚一些,让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明白什么是“行走距离最短”,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png


重在实践 持续深化

针对评课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教师们表示将持续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他们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拓展跨学科主题的选择范围,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协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

此外,教师们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信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市盲聋学校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文:李艳 

图:江虹、周兴建

一审一校:柏佳美

二审二校:教导处

三审三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