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90周年丨以点及面,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21.04.2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3116
记校4月德育工作沙龙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德育工作,案例研讨则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的复杂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依靠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单打独斗已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学生德育工作“危局”,德育工作沙龙、案例督导等团体互助形式逐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成效。我校依托首席苏老师毛丹老师的专业指导,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德育案例督导活动。
今天的案例由盲三年级的程老师提供。据她反映,她班有一个男生,一年级时表现非常突出,成绩名列前茅。一年级后的暑假,妈妈帮他辅导完了二年级上册数学,本以为这对他是个巨大的促进,谁知他从此以后却陷入了不做或漏做作业,再找各种理由或借口证明自己不是故意的,即使做作业也经常多一点或少一点,最后考试成绩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妈妈却又不管他了。程老师表示:作为老师很无奈,用尽了各种办法,效果甚微,不明白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怎么能帮到他。
针对这个个案,毛老师引导大家开始抽丝剥茧式地探索:
孩子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很有能力的话,看上去知书达理,但不代表她没有一个控制的点。
孩子一开始很配合,学习效果也很好,后来为何不做作业了呢?可能是反控制,是潜意识里的反抗。这一点我们老师要进一步了解和把握。
妈妈后来为何不管他了呢?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一般地,孩子退步了,家长会更使劲,放弃的家长是不多的。管着管着又不管了,这背后的原因我们是要去落实的。会不会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爸爸在哪里?孩子教育过程中只有妈妈听不到爸爸的声音,这说明什么?——通常情况下,孩子残疾是会让家长自尊受损的,爸爸如果没有妈妈坚强的话,爸爸会比妈妈逃避得更快。
这样的问题式探讨,为老师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让老师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找到问题症结并尝试打开,最终帮助孩子重回正轨。
在探讨的过程中,毛老师不时地用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实例引导大家去体验、感悟。比如,说到家长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的问题。毛老师说:压力和成绩呈倒U 型,就如同要上公开课的老师特别紧张一样,孩子面对高期待的妈妈,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就是太过焦虑,结果不可能会令人满意的。
又如,孩子写作业,家长要求“写好点”,孩子“哦”,结果家长不满意,很生气,孩子却全然不知道父母为什么生气,表现出一种表面的顺服。当说到这个话题时,不少年轻妈妈老师深有同感。毛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当孩子作业不过关、成绩考得不好的时候,父母先发火,孩子连哀悼自己成绩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批评太多的教育只会让孩子积攒更多的愤怒,看上去他顺从你,那只是没有力量反抗你,但是作业仍然全错。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得靠体验式的教育引导,只有当孩子自己感觉到“写得很好妈妈很开心”,他下次才会更好,以此换取妈妈的开心。相信孩子,每个人都有体现自主的愿望,他的事情让他做主,父母要做到只要孩子在学习就不能发泄你的情绪。父母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始终处于“安全的信息通畅渠道”,而不是“战斗逃跑状态”,这样,他学什么东西都是可以的。
今天的案例督导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更是对教师如何做好家长、如何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孩子起到了良好的点拨作用。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学习者;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