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与你读书分享的每一天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文:俞荟卉 图:刘转   

来源:原创    

点击数: 4725


11月15日午后,苏州市盲聋学校的老师们齐聚纳米教室,开展“我要读好书”系列活动之《学生教我做老师》读后感交流会。

 

好书链接:

《学生教我做老师》

该书作者•比尔登,美国罗恩•克拉克学校联合创始人、执行校长,兼任该校语言艺术学科教师。由于在教学上锐意创新,极具活力,比尔登曾荣获过众多奖项,包括“迪士尼美国教师奖”、“杰出中学人文教师奖”,以及“米尔肯家族基金会教育工作者奖”。

比尔登也是一位知名演讲者,每年为来自国内外数以千计的教师做报告,教给他们吸引学生、激励学生的方法。

本书记录下了她备受赞誉的30年职业生涯:从初为人师时遭遇到各种困难,到成功与人联合创办罗恩•克拉克学校中的一些收获她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建立关系和亲密感、保持乐观、给学生设置高期望值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克服恐惧,如何欣赏与发现他人的独特才能,以及如何充满热情地生活……

 


  图1.jpg  

图一(白云老师)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时而觉得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而格格不入,时而又会深有同感,这源于孩子成长和师生关系的共性。

感触最深的一章叫做“欣赏差异”,导语中说“在本课程中你将学到欣赏差异的重要性”。

看起来中国好像不存在这样的种族刻板印象,然而地域、职业乃至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标签却无处不在。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生涯中,最常见的就是性别标签和刻板印象,从出生开始,给宝宝买的衣服和玩具之类的,男宝宝是蓝色,女宝宝是粉色;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男孩子要阳刚,女孩子要温柔……这其实全都是标签化的刻板行为,孩子喜欢什么颜色,擅长什么学科,拥有怎样的性格都不应该是由他们的性别决定的,而家长和老师们常常由于刻板印象去塑造他们,我个人是非常反对的。在教学经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外形、思想、性格、爱好……方面并不主流,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值得鼓励,喜欢做手工的男孩,喜欢踢球的女孩儿,得到的不应该是嘲笑和纠正。

希望每一个遇到我的孩子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图2.jpg

图二(刘转老师)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当平等地姿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主动的关心与爱护,对学生的过失之处勤勉教育,要保护他们那颗不谙世事的心灵。回顾自己四年教学生涯,我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创造机会,在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我所在的班级有一名情绪障碍伴有多动症的孩子,常常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我总是暗暗观察他,了解他的喜好,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以平等的姿态和他商量解决办法,以他的事情为原型,我写了一篇题为《你不知道的事》的文章,讲述了教育学生的方法,以及建立良好有效沟通的途径,分享给家长,家长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这样教的啊!”

学生在参加苏州市第十三届经典美文诵读大赛时表演了《红领巾之歌》,此次表演他们获得了小学集体组的第一名。凭借此次成功经验,同学们想成立班级“红领巾乐队”,我鼓励他们,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充分展现出来,去参加学校助残日汇报表演和校外活动,乐队在学校里越来越突出,参加活动也越来越积极,班级凝聚力也越来越好,最终在2018年获得了苏州市第十三届阳光团队的荣誉称号。

我将我心,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去呵护每一名孩子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图3.jpg

图三    (吴丽燕老师)

阅读这本书,就好像走进了她的课堂,走到了她和她的学生中间。聆听、学习、感悟她怎样与学生建立亲密感,如何培植学生的勇气,明白欣赏差异的重要性,懂得设置适恰的期望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

时常会有年轻老师询问遇到有这样或那样行为问题的孩子该怎么做,特别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我会给出这样的建议: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背后肯定有其原因,很多时候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是否他在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关注?给予充分的肯定,这就是建立亲密而有意义关系的开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对于我们的特殊孩子而言,道理也是相通的。当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要融入主流人群时,需要面对的挑战和现实是不会减半的。作为教授他们的老师,其实很多时候,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脚手架,他们就能从原有的能力提升到可以达到的水平。他们可以在这过程中获得坚毅的学习品质,那么,无论将来他们选择做什么,他都在准备走向成功了。

图4.jpg

图四(朱文彬老师)

 

    比尔登在书中归纳了她教学经验的几点,让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全书内容涵盖较广、内容丰富,故结合自己的教学,选取了其中比较有共鸣的三个点:建立亲密感、创造神奇、懂得复原。

三人行必有我师,互学互助,与学生共进退。只要肯花时间,努力去引导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信任你,那么你的教学就有了最好的保障。

    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艺术本没有标准,我会给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己的去设计、去演奏,去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去点评。这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想象力的舞台,还会促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在这同时我也常常能从他们的讨论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缺失的部分,找到艺术的灵感。

回首,自己从教以来也许有时候会忽略一些细节,其实有时候换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看看这个世界,你会觉得自己年轻了,回到了那个追梦的年龄,充满了生机、活力,还是引用先师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放下,学会换个视角,也许又是另一番美好的天地。 

图5.jpg

图五(樊莹老师)

 

当读到“学会嬉戏”这一章时,我深受启发。近两年我慢慢感觉到,一旦我学会对非紧要的嬉戏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我就能同他们一起进入另一个世界,我学会了如何放松。我开始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嬉戏,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和学习,有没有好办法能让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游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游戏化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上述的驱动力理论和框架中进行学习和借鉴,来让学生对学习“上瘾”,让学生在学习时也拿出玩游戏的热情。游戏化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是外部动机,作为教师,我们不是用游戏来迎合学生,而是通过这个手段最终要让学生内化为内部动机。让学生从行为层面上进行投入,付出努力、按时完成作业、遵从学校规则等。然后,再让他们从情绪层面上投入,建立起归属感、信任感和价值上的认同感。最后,从认知层面上也能投入,学生开始深度学习,积极建构对知识的了解。这才是游戏化教学的根本目的。

图6.jpg

图六(华春老师)

 

以前班里有位沉默、少言的学生——小飞。他手语常常打不完整,较为孤僻。学校报名兴趣课程时,他选择了陶艺。我鼓励他多练习,他就埋头练习。在克服了最大困难拉坯定中心后,他脸上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神采,同学们也纷纷刮目相看。

书中这样说道:“拼板其实都有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当每块拼板被放到属于它自己的位置上时,它就成为整幅图中一个美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其缺陷,也不复存在了。我们就像那些拼板,每个人都很独特,是大图的一部分,并向围围的世界贡献美丽。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但如果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的使命感从此就产生了。“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像小飞这样的学生,他在班里是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色,因为参加陶艺兴趣课就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能够坚持练习,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成为了陶艺组里最好的、不可或缺的学生之一。

在特殊学校,每个学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与众不同,需要老师去观察和发现。学生最终能够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一块关键的拼图,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 

图7.jpg

图七(潘丽敏老师)

 

“建立亲密感”这一小节,金•比尔登老师与我们分享七年级小男孩弗雷迪的故事,有一段话最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发现,他聪明、有创意、而且相当有趣。只要有可能,我就会接受他那潮气蓬勃的样子,虽然我也常常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罚她吃饭时闭嘴或者放学后留下。不过,无论如何,我都得教会这个孩子如何调和他那放荡不羁的个性,从而实现他的潜能。”

在刚从职业段转义务教育低年级段教学时,我遇见了一位让我无比头疼的学生——磊,他看起来脏兮兮的,衣冠不整,眼睛里透着狡黠,仿佛随时在密谋着如何扰乱班级纪律。面对这孩子三番几次的挑衅,我不动声色,调整教学内容,把原来的绘画改成剪纸,我铁定这孩子的学前教育是空白,从没见过剪纸,所以变幻的剪纸,能迅速捕捉他的好奇心。

果不其然,他的好奇心驱使他跟随着我学习剪纸的奥秘,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他剪出变幻莫测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他自己都惊呆了。从此,每当在校园中遇见,他总能主动来和我打招呼,课堂上更是积极,有时还能帮着管理其他学生。

“坚持播种”的章节中,马克这个孩子又让我思念起另一位学生——文,他总是留着遮耳的长发,像给自己戴了顶帽子。夏天的课堂上,他磨着橄榄核,满头大汗,我建议他把头发剪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把头发撩开,我被震惊到了,他不只是耳聋,他连耳廓都没有。从此,帮他摘掉“帽子”成为我的目标。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他是表现最出色的,成为同学们的标杆。他喜欢捣鼓电脑,而电脑也是我的强项,这就有了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课余时间,我琢磨视频拍摄和编辑,他为了能成为我微电影的男主角,主动剪短了头发。文的转变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做教师?播下种子,帮助那些我们的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图8.jpg

图八(孙晓霞老师)

 

我读完这本著作感触颇深,我们虽然各自身处东西半球,书中的点点滴滴依稀有着东方教学场景的影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学生千差万别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成长的机会。

紧抓引导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点。聋生相对于正常学生而言值得我们花更多的心思给予他们超越常人的关爱,事实上我们特殊教育的教师也的确一直履行这份责任,但其实刨开这层保护罩,我们的聋生也有很深的潜力可挖,适当的放手,适度的磕碰,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毫无保留去爱,找回赤子之心。书中学生去南非孤儿院照顾婴儿的场景让我感同身受,每一名学生都很乐意接纳这些孤儿,没有一丝犹豫与不情愿。虽然金比尔登老师很诧异,但我知道这是人性的光辉,率真无邪,一股直抵人心的温暖,无关肤色与文化。

每一把锁需要不同的钥匙。其实每个孩子都天赋异禀,只是不以真面目示人,如果打开了潜能之锁,孩子自信蜕变漫步人生路,老师丰富了沟通方法与教学技巧。找钥匙的过程可谓是双向的,需要学生的配合,也需要老师敏锐的目光。正如书中所讲富有创造力的达廷斯利用时装秀的机会展示了创意,让观众惊掉了下巴,不但收获智多星的雅号,更进一步融入集体,适应了社会规则与结构。我们需要为每一名不同的孩子寻找适合他们的展现创造力的出口。

 图9.jpg

图九(徐君老师)

 

捧起这本书《学生教我做老师》心里还有些疑惑,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样的教育方法同样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吗?这本书中作者创造出的教育奇迹也能在我们的教育中出现吗?自己也一直认为,中美教育的差异很大,可是认真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了一个老师的作用原来可以如此强大,可以对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联系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我们的学生是特殊群体,聋孩子常常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有一种自卑心理,缺乏竞争的勇气,再加上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和传统偏见,有些孩子在公众场合常常表现不自然,放不开手脚。

聋生需要更多地关爱、尊重和理解。当他们学习上有困难时,教师及时家访,个别辅导;当他们生活有困难时,教师热情帮助,体贴入微;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常怀一颗仁慈之心,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真正发自内心深处,对孩子们没有代价并不求回报的付出和奉献。

记得刚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男同学经常有补做作业的情况,由于家住吴江,他就留校住宿,每次作业晚上不做,总在清晨上课前做。这种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虽然考试成绩很不错,但在评选学校“文明个人”和“三好学生”时我持了反对意见,当时孩子和父母都有些看法。由于孩子父母不了解特殊教育,聋生在写作上会出现一些句子颠倒现象。但家长很不理解,总觉得老师没把孩子教好,自己孩子怎么会写出这种句子来。直到孩子长大考取大学,并在班级中成绩名列前茅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老师的严格是为了孩子真正的进步。有时播种不能马上得到收获,甚至是误解,有的误解可能会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变成理解。直到现在这个男生来校看望我时,我会半开玩笑的说:“你小时侯老师经常批评你,你还记得吗?”他总会说 “老师我错了,爸爸妈妈错怪你了!”总有一天会雨过天晴,水落石出,家长也一定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而这种等待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  

图10.jpg

图十(胡明)

交流会临近尾声,原发展中心主任、中学英语特级教师胡明老师了精彩点评:一个个非常生动、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故事,我深深觉得,苏州市盲聋学校的老师们可敬、可佩、可爱,不输于罗恩、克拉克学校的老师们,值得普校老师学习。你们对特殊孩子付出的耐心和爱心令人钦佩。从刚才的读后感交流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都在认真学习书中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是真正懂孩子的好老师。你们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着,追求自身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