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18.08.1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6269

摘要: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日趋严重之势,令人堪忧,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决定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 因此,搭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不仅是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21世纪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宽的人文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疾病和缺陷,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此可以说明:心理问题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克服和消除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再加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心理健康。因此,搭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是当今社会与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呈现的现状不容乐观,更不可忽视。  

    200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实施十周年(1995~2004)特别调查: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该课题组副组长、《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指出,在教育、就业、心理、身体、娱乐和全球化领域,中国青少年面临六大挑战。身处变迁速度加快的社会,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0%至25.4%,且有上升的趋势。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数据令我们震惊。同样,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这一组组数据令我们感到心痛,更感到学生们生活的郁闷。  

    2. 新时期学生心理呈现问题的多样性特点  

    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资料显示,近10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加重的趋势。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宗教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这些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①心理问题的种类呈现多样性,心理问题发展成为行为问题。  

    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大陆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4亿,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有专家推算,到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的负担将从2005的1/5上升到1/4左右。这项数据已经证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发展成行为问题的趋势。  

    ②心理问题的范围辐射面广。  

    根据北京市教委资料的统计可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范围辐射面广,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到家庭各个方面都涉及到,而且,这些诸多的心理问题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角色。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③心理问题的年龄分布的集中性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开始全面地影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上网已经作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 2006年1月17日 发布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1.11亿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5.1%,,使用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到20岁之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还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我国1.11亿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针对当前中学生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借鉴国内外的研究,依据我国中学生的实际,结合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自我意识健康(4)意志品质健全(5)个性结构完整(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9)性心理结构健全。中学生只要具备这九项内容,即为心理健康。  

二、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日趋严重之势,令人堪忧,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决定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 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与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1.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迫切需要。  

    2.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说明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的内在根据。从素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3.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因此,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是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因此,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当今社会与时代的迫切需要,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三、搭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还有,中学生性发育的提前,而学校教育跟学生青春期成长脱节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中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状况,时刻警醒着我们,搭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是当务之急。如何搭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呢?  

    1.在学校生活中,搭建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平台。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校生活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逐步渗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学生学习意志,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同时,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此外,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团队活动,人人参与其中,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感悟生活,体验快乐,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   

    同时,除了上述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式、分散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采取专题式、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运用疏导、谈话等多种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在学校生活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起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平台。  

    2.家庭生活中,搭建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的平台。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因此,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素质,同时要从各方面去关心与体贴孩子,构建和谐的家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社会生活中,搭建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台。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诸如,2004年底,天津13岁少年张潇艺因受虚幻网络游戏影响跳楼自杀。为挽救沉溺网络少年的良心学者张春良2005年十大法制人物之一,近一年多来,他走访中国各地近300家网吧,调查700余例因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而引发的悲剧。2005年11月,张春良获得全国20多个家庭、63位网瘾少年家长的授权,对整个网络游戏产业进行一场集体公益诉讼。 如果我们的社会多一些象张春良这样有责任心的有识之士,我们的社会环境会更美好、更洁净,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和精神疾病,我国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来积极解决。2004年,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起了旨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阳光工程”,还将加强对学校教师、校医等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总之,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严重之趋势,我们必须大力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努力搭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让我们的中学生人人享受明媚的阳光,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生活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教育部办公厅 2002年8月5日 印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www.china.com   2005 年11 月2 3 日《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3.http://www.zzedu.net.cn/zzjyw/files/1990.htm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科院副院长:张向葵教授讲稿《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