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教师看

发布时间:2016.12.2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898

本年度的校本培训,我们曾经邀请过苏州市电教馆的姚丽影副馆长给我们作“电影中的好老师”的主题讲座。讲座中,姚老师带我们认识了一系列电影中的好老师形象,并分享了她对电影刻画这些好老师形象深刻性等方面的体悟,同时着重为我们推荐了《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美丽的大脚》等经典电影,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去认真地观看,并最终能从这些电影中得到教育启示,从这些电影中的好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力量。为此,我们利用又一次校本培训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死亡诗社》,并发动大家撰写观后感。老师们不仅完整地观看这部电影,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认识,认真地完成了感后感的撰写。下面撷取三篇教师的观后感:

(一)作者:李*老师

近期,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电影讲述了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新学期来了一位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他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学生们一开始都不太敢做,不太敢想,但之后慢慢地他们也开始活跃了起来,也开始找寻自己的兴趣和人生方向。但令人意外的是,电影的最后却以学生尼尔的死和基廷老师的被迫离开为结尾。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我感叹社会现实和教育体制的残酷。是什么让这些学生不敢说,不敢做,没有自信?是寄希望予孩子的父母?是传统守旧的学校?是只求学习成绩的政府?或多或少都有原因吧。在影片中,只要学生出现一些和学校制度不符合的情况或者是一些苗头,校方就会去干涉,压制。这不禁让我想起最近去听的一个心理讲座,讲座上教授也说到一个例子,这个女孩是他做心理辅导的对象,当时她还是个高中生,成绩很好,保送北大。但她却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学校要评省重点,需要她考状元来增加学校的名声。而此时,她又和一个成绩一般的男生谈恋爱了。这时,学校就开始想方设法去阻止他们,甚至威胁这个女生,如果他们再在一起,就让那个男生转校。就这样,他们不得不分开了。自此,她一遇到考试就会很紧张,甚至有些排斥,内心很不想去考试,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考呢?让自己受伤,让自己住院。于是,她吃了药,80片致命,她吃了42片,不至于致命,也无法马上出院……这个女孩在几年中咨询了全国有名的心理咨询师共三名,但最终还是没能让她放开心胸,在大四那年,她又用自杀来逃避学习。最终,家长只能让她退学。

此外,家长和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也是我们要去关注的一大问题。剧中,尼尔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非常顽固的希望尼尔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他为尼尔铺好了路,为他制定好了人生的计划。在基廷老师的启发下,尼尔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戏剧表演,尼尔的表演得到了全场的肯定,等待尼尔的却是一通说教、批评。在这么强势的父亲下尼尔在最后一刻也不想向他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宁愿选择自杀的方式来摆脱自己没有自由的生活。自杀前尼尔脱光上衣,打开窗户,让冬日的寒冷驱走自己心中压抑许久的感情。他临走时赤裸着身子,不想再受到一丝一毫的束缚。现今社会,家长已经开始试着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我们聋校更是如此。盲聋学生和父母沟通问题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小时候可能还不觉得,简单的几个词,几个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了。但到了青春期,到了孩子渐渐有自己思想的时候,家长还是只会那几个动作,还是只能用钱,用玩乐去和孩子沟通,那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就会是歪曲的。孩子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就会走上一条不太好的路。

另外,我认为这个Keating老师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最主要的是他的教学已经不仅是教学了,他在教学中渗透了教育。他的教育是解放天性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带启发性的。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在基廷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变得勇敢了,敢于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敢于作自己喜欢的诗,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虽然学生死了,教师走了,但是最后学生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长”的举动都说明了这个老师对他们内心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在我们盲聋学校,我们是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进行教学的。但是,在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是否能做到呢?期待变化……

我很喜欢基丁老师,他是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而又和蔼可亲的人。他上课很有意思,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与学生互动时,每一句话都讲得真好!我们都要学习的,作为老师也要想到聋生差距在哪儿。

 

(二)作者:华*老师

片段一:老师叫学生把整个前言都撕了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横轴竖轴,说:“我们不是在安水管  我们是在谈论诗歌”,让我笑了。用横轴竖轴的分析方法没有什么价值,就像在安水管,真逗!欣赏和感受文字和语言就是了。我想画画也一样,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只要能画出自己的感觉就最好了。

老师叫他们全撕了,就是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思考,不想他们老老实实学习,依赖常规,只能是平庸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呢?为什么他们不努力学习,不奋发,求知欲不强烈,就是缺少一种东西:生命激情。一脸生无可恋。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没错!这正是聋人所缺信心的。对任何学生老师都要关注,让他们刷刷存在感,唤醒自信心。一切意义皆来于你的存在。

片段二:老师站在讲台上

基丁老师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还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这话说得太好了,朱光潜说过:“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如果自己定型了,就要寻求新改变,所以我们就要站得高。为什么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我们开始去认识自己吧。

“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是很对的。但是,这对聋生来说有多大困难?因为他们自己基础太弱了。在学校没有把基础打好,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

片段三:遛遛腿

基丁老师真厉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路是怎么走的。重点是,要的是这个劲儿。

聋生有没有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但是他们相当迷惑了,自己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不知道能做什么?就算为他们指出一条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怎么走,是顺从?是模仿?还是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是不是?

基丁老师最后说:“各位,这个院子是你们的。”他是给了他们追求梦想的自由和激情,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鼓舞。我想,聋生也需要极大的能量,老师们一起帮助他们吧。

上述三个片段,还有一些很棒的片段也很值得看,比如他在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一首诗,这过程充满机智。他不像校长那样死板按教材教,是从人生的角度来教学生,讲了好多话都太精彩了。这个船长真是与众不同,特别是他一直微笑着,给你以温暖和鼓励,真是人师难求!我好喜欢,收藏了这个电影。看了那个电影,貌似年轻一回。踢球去吧。

(三)作者:王**老师

说实话影片的前半段并没有吸引我的注意,虽然我很久之前就知道《死亡诗社》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但是我没有去看(我是一个忠实的电影迷)。因为我在做学生时,对中国的教育多多少少是有点意见的。小时候,我很调皮,经常被老师训,每次老师都对我说:“你看某某,人家多听话,你看看你······”我当时就想:为什么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为什么学生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呢?为什么学生有想法就会被认为是坏学生呢?我不明白。所以当我听到尼尔说“I do well, I really do well.”时,我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是啊,我能够深深地体会他这句话有多无奈和绝望,我相信在我们学生时代,每个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自己没有错,但是有些无须的罪名却安在你的头上,你刚开始会反抗,可是结果却往往偏于“正义”。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研究生同学对我说:“你是我见过的保持童心和天性最好的一个人,我们的天性在被教育过程中基本上被磨灭了······”听到她这句话,我有点惭愧。因为我也屈服了,只不过我可能比他们反抗多一点,不过承受的痛苦也多一点。

虽然我对中国教育是有点看法,但是,我觉得学校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学生时代,我一直非常感谢一些老师,他们让我感受到教师的可亲近性,教育的人情味,让我感到温暖。还有,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好孩子,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看低自己的孩子,我非常感谢他们,他们对我学习的信任,他们对我人品的信任,正是因为他们,我才会保持现在这样的性格。

我很庆幸,我作为妈妈后看了这部电影,它以后会时刻提醒我:多给予孩子机会,让他说出他的想法;多留点时间给自己,让自己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我希望自己以后对我儿子的同学说:“He is my son”而不是“I’m his mother”。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是我会一直坚持做儿子的后盾,不要怕,妈妈在你后面,保持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一起加油!